上世纪20-30年代:大电影公司和厂商业务协作模式出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产业已有了极大的成长,大电影公司和其他大生产商之间的联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被称为“合作推广”(tie-up)。
例如在1933年的影片《晚宴》(Dinner at Eight)中,米高梅就和和可口可乐进行了合作。电影上映时,几千家可口可乐门店都贴上了电影的宣传海报,其中珍·哈露(Jean Harlow)等影星正享受着他们的可乐。此外还有华纳兄弟和别克汽车,在十部华纳兄弟影片中,别克是唯一出现的汽车品牌,而别克则通过其广告为影片进行宣传。
另一种被称为“搭卖”(tie-in)的模式也开始兴起。电影中出现某种产品,相应的这种产品的生产商为制片提供赞助,而片中的明星则为其品牌进行宣传。这一模式当时为大烟草公司普遍运用。在1941年的歌舞片《黄金梦》(You’ll Never Get Rich)中,男主角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跳了一段他那标志性的踢踏舞,当然,抽着烟。影片上映后阿斯泰尔和女主角“美利坚爱神”丽塔·海华斯(Rita Hayworth)出现在了香烟品牌切斯特菲尔德(Chesterfield)的宣传中。
上个世纪50年代:植入广告常规化并开始进入新兴媒体行业
进入五十年代,植入广告影响渐强,并开始进入新兴的广播、电视行业。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业中的广告植入已产生了一种常规的操作模式,覆盖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大。
在哥伦比亚影业的一份未公开“合作产品”名单中,从电视、电话等电器到家居用品,共有43家公司出现。好莱坞也出现了专门代表这些公司的的公关公司。透过一份内部备忘录可以看到,仅通过1960年的《相逢何必曾相识》(Strangers When We Meet)这一部影片,哥伦比亚就从14家生产经销商手中获得了价值100000美元的产品,以及若干房地产商提供的拍摄场景。
经典案例《E.T.》:典型模式的非典型结果
在1982年好莱坞影片《E.T.》中,有一段富有童话色彩的剧情。如同《格林童话》中循着面包屑回家的韩塞尔与葛雷特一般,主人公小男孩埃利奥特为了引导外星人E.T.随他走出森林回到家里,在一路上布下糖豆。片中小男孩使用的好时Reese's Pieces糖豆因此着实火了一把,以致有学者称此片真正标志了“植入广告的诞生”,成为电影产业史上绕不过的经典案例。
《E.T.》在各方面来看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单就票房来说它便成为了美国八十年代最卖座的电影。同时它也使得好时Reese's Pieces成了广告植入的明星,尽管这一结果是当初大家没有预料到的。
剧本原本安排出镜的是玛氏公司的明星产品M&M豆,电影已经开机,然而保守的玛氏却拒绝了片方的邀请,此后才有了和好时公司的接洽,可谓是阴差阳错。
当时的好时市场主管杰克·多德(Jack Dowd)回忆,他和片方进行了一天的商讨,那时Reese's Pieces进入全国市场才两年,要投入100万美元参与这起合作推广实在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以至于他连这次出差的开销都没向公司报销。
结果是片方得以在电影中使用Reese'sPieces品牌,产品首先在一组约90秒的镜头中出现,小男孩先自己吃下几粒糖豆然后用它们布下一条线索,指引E.T.来到屋前。
在后来一段长达4分钟的剧情中,E.T.又将一些糖豆还给小男孩,然后随着线索进入屋内。电影上映后许多电影院开始贩卖Reese's Pieces,甚至借此发起猜奖活动,让观众猜玻璃罐中糖豆的数量。而好时公司则为电影推广投入100万美元,用于制作海报贴纸等宣传物。
这一合作模式是如此的典型,如此的常规,以至于没有人想到它竟会带来如此大的成功。片方借此在潜在观众中得到了推广。电影上映后好时更是得到市场的迅速反馈,Reese's Pieces的销量暴增66%。多德表示,要取得这样的成绩一般要花上1500-2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