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照明
国内市场发展待成熟
近年来,植物工厂走俏日本,曾一度掀起“植物工厂”热。但在中国市场,似乎没有那么抢眼。除了飞利浦、欧司朗、三菱、亿光等国际照明大厂仍在关注这个市场之外,国内主流照明厂商参与度并不高,多采取观看态度。
“植物照明成本高、销量少,一般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做一些前期的研发和试探性市场开发。”阳光照明总经理官勇表示,早在几年前阳光照明就已经对植物照明做了一些研发投入,然而当时狭小的市场空间,以及复杂的渠道与生产工序,让公司暂停了这一项目。
提到植物照明,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前景”,然而现阶段企业对植物照明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让一大批觊觎这个细分市场的企业“赶紧收手”。据了解,三菱对LED植物照明的投入是普通植物照明的10倍左右,但是市场上此类蔬菜价格是普通蔬菜的4倍。
先期投入过高、投资周期长以及LED植物照明产品本身价格比较昂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的大规模推广。同时,LED植物照明没有真正产业化,不在于其技术难度,而是缺乏懂植物培养知识以及LED技术的综合型人才。目前,中国大陆的LED植物照明产品90%用于出口外销,销售市场都集中在日本、韩国、中美、欧洲等从事农业人员较少的国家和地区。
智能照明
剃头挑子一头热?
如今,智能照明市场暗流涌动,无论是照明巨头,还是互联网骄子,纷纷“磨拳擦掌”,玩得不亦乐乎。华为联合欧普打造智慧生活、小米携手13家照明企业推智能灯泡及智能模块、飞利浦、GE、苹果、高通亦早有布局智能照明。
现在,智能照明已经成为逢展必有的产品和技术。从本届光亚展来看,智能照明依然是“香饽饽”,大多以展出智能照明系统为主,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无论是室内照明,还是户外照明,从智能电源单品,到智能系统推广,智能化已经日成趋势。虽然智能照明被厂商炒作得甚嚣尘上,但仍掩不住在终端市场遇冷的尴尬。
“手机APP+多主题营造+远程控制”打造的智能照明,一开始以高逼格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使用后却频频遭到“智能=弃简就繁”、价格高昂、硬软件不兼容的非议。
中国照明学会秘书长窦林平指出,在智能照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陷入对技术的盲目追求,功能的叠加、出于猎奇心理的设置等,导致产品设计复杂。2016年,智能照明将更加注重从消费者需求角度打造居者需要智能,围绕人体验的智能化研究将成为主流,以人的行为、视觉功效、视觉生理心理研究为基础,开发更具有科学含量的、以人为本的高效、舒适的智能照明。
LIFI
仍处试验 评估或小规模试产阶段
中村修二曾大胆预言:“LED产业的下个杀手级应用是可见光通信(LiFi)。未来,家里的灯光因可以承载通信讯号而成为打通最后一里路的信息传输设备。”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可见光通信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剑教授介绍,自1990年的10年间,日本在室内定位、室外空间通信、车联网等应用转化领域已相对活跃。2010年起,东亚、欧洲、美国等陆续进行应用示范与局部应用转化。
如今,LIFI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技术不成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及成本等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多数LED大厂对LIFI项目处于密切观望状态。
长期研究可见光通信的智谷睿拓研究员徐然博士表示,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可见光通信下行传输速率已经可以超过WiFi,但与WiFi相比,缺乏对移动性、非视线传输和上行高速数据传输的有效支持,需要解决带宽和信号上下行的技术难题。
同时,可见光通讯产品的芯片是专门设计的,国内还没有一家公司做,成为LiFi产业化的掣肘之一。此外,现阶段LIFI行业也有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LiFi产业化之路还任重道远,其实验用的电路离真正的商用很远,处理信号的发射接收设备加起来箱子那么大,又笨重,没有实用价值。LiFi要产业化首先要实验设备小型化、成熟化。
推荐经销商